对历史真相的揭露,对历史记忆的争夺,实则是和平年代对正义与邪恶、光明与黑暗、进步与反动的一次深刻辨认。这样的争夺集采优配,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。对此,我们必须寸土不让!
9月3日,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上,有两幕场景感人至深:
一幕是老兵。本次阅兵,安排了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、老同志、老民兵、地方支前模范代表和抗战烈士亲属代表到天安门现场观礼。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天安门城楼时,同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亲切握手,向他们表示崇高敬意。
一幕是战旗。由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中,“梁山战斗英雄连”“即墨城第一连”“岱崮连”等10多面战旗,承载着山东抗战史的荣光,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。
一位老兵,就是一部“活的抗战史”;一面战旗,就是一页活的史册。历经80载峥嵘岁月,英雄呐喊犹在耳畔。现实时刻警醒我们,历史从未远去,不能忘!不敢忘!
今年暑期档,多部以纪念抗战史为主题的电影作品上映。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以28.9亿元票房成为暑期档冠军;将于9月18日上演的电影《731》,“想看”人数累计突破了650万大关,断层领先。
同一主题引发的观影热潮,映衬出抗战记忆在国人心灵中的重要位置,也反映了国人对历史真实、历史正义的集体诉求。这种情绪早已超越娱乐需求,体现出今天国人深厚的文化自觉与历史责任。
但与此同时,面对历史伤痕,也有人陷入纠结集采优配,比如有家长对是否应该让孩子接触这类电影,有点拿不定主意。舆论场中也出现一些杂音,比如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被少数人质疑为“进行仇恨教育”。类似问题和论调,每逢重要节点总是沉渣泛起,不能不引起重视与辨析。
历史记忆,绝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。但历史,也的确存在记忆与遗忘的争夺。记住什么,遗忘什么,哪些是应该传下去的历史,哪些会存在“集体失忆”,在任何时代、任何社会,在不同的利益、立场面前,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。这是不得不令人警醒的。
早些年,南京大屠杀在西方世界鲜为人知,就是因为极少有人系统地收集相关文献,并向西方公众讲述这一历史事件。乃至到了今天,日本仍在继续通过教科书删除侵华史实,用错误史观影响年轻一代。
遗忘,是对历史最大的背叛。揭露历史真相,便是打破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好行动。无论是对历史史实的挖掘与还原,还是对历史史实的艺术呈现与表达,都在于用真相消解仇恨,用记忆守护和平。
比如,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•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《末代皇帝》,于1988年在日本上映时,被日本富士电影发行公司删除了其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30秒镜头。贝托鲁奇发现后震怒,公开反对并迫使发行商立即恢复了被删减的镜头。
比如,记者南香红曾花费约5年时间调研、采写,2005年发布近六万字的长文《极罪:没有结束的细菌战》,同年出版的《王选的八年抗战》一书,着重记录王选带领受害者家属等人发起的对日细菌战诉讼。王选的那句“看见了,就不能背过身去”广为传播,令无数人动容。
这样的人,这样的事,还有很多很多。从国家层面的重视,到平凡勇者的行动,都在以持续的挖掘与记录,表达与反思,对历史遗忘作出我们的回应,由此进一步塑强民族的集体历史记忆。这也是坚持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的应有之义。
“今天,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、对话还是对抗、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。”对历史真相的揭露,对历史记忆的争夺,实则是和平年代对正义与邪恶、光明与黑暗、进步与反动的一次深刻辨认。
这样的争夺,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。对此,我们必须寸土不让!因为只有认清史实,还原真相,才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,也才能为未来作出正确抉择提供根本前提。
(大众新闻记者 任宇波)
冠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